馬君萍
成績紀錄:
1990年 北京亞洲運動會女子七項全能 銅牌
1994年 廣島亞洲運動會女子七項全能 銅牌
1998年 曼谷亞洲運動會女子七項全能 銅牌
十八般運動武藝精通的天才少女
馬君萍是我國田徑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七項全能選手,不僅是第1位進軍奧運的田徑女子全能運動員,更曾在國內、外各大賽事中締造輝煌紀錄。她的運動生涯並非從田徑起步,國小時她曾接觸排球、桌球、跆拳道等,直到國中才受到田徑的吸引,轉而開始參與短跑與跳高訓練。
國二時,馬君萍初次參加區中運80公尺跨欄項目,就以年紀最小的姿態順利闖入決賽圈,獲得第4名,展現驚人潛力。另由於她有著十八般武藝精通的運動天賦,加上也不排斥同時需進行跑、跳、擲的辛勤訓練,所以便於國三開始嘗試參加全能運動,並在區中運獲得五項全能項目亞軍,自此開啟全能運動生涯。

-
馬君萍就讀基隆私立二信高級中學時所穿著之比賽服。資料來源:馬君萍。
-
基隆雨都磨練出的實戰能力
高中就讀基隆私立二信高級中學,使得馬君萍在雨都練就能調適各種天候狀況的比賽能力。她分享:「基隆的場地經常濕滑,讓我學會如何在跳高比賽中不讓鞋子濕透,並調整起跑點確保穩定發揮,故我跳高個人最佳紀錄1公尺84,就是在廣島亞運的雨天所創。」這些磨練讓她養成在面對外在環境時,皆能處之泰然、表現穩定,形成她的一大優勢。
-
從亞洲到奧運的輝煌征戰
馬君萍在高中時期攀上國內全能運動頂峰後,她曾在臺灣區運會、全國運動會中締造了難以超越的田徑女子七項全能運動10連霸紀錄。但她在此期間,並未有一絲懈怠,反倒是練的更勤奮,且在累積豐富比賽經驗後,無時無刻不在為了再向登上國際舞臺而準備,並在1990年北京亞運、1994年廣島亞運、1998年曼谷亞運接連獲得3面田徑女子七項全能運動銅牌,為臺灣田徑女子七項全能運動史寫下輝煌的新篇章,另其所創下的5786分至今無人能超越。
1992年,她成功踏上巴塞隆納奧運的會場,是我國第一位參加田徑女子七項全能的運動員,雖無法順利調整銜接夏季國際賽事,因而未能發揮最佳實力,但這次奧運之旅讓她見識到世界頂尖競技的強度,也讓國際體壇看見我國女子選手在全能運動上的潛力。
-
1990北京亞運馬君萍參與女子七項運動鉛球項目之比賽照。資料來源:馬君萍。
-
1994廣島亞運馬君萍參與女子七項運動以5786分奪得銅牌。資料來源:馬君萍。
-
1998曼谷亞運馬君萍參與女子七項運動鉛球項目之比賽照。資料來源:運動部。
競技細節與國際賽的應變策略
七項全能運動不僅考驗體能,更是戰術與應變力的較量。她分享:「在國內比賽,或許準備一套裝備(服裝、短跑鞋、跳高鞋、跳遠鞋、標槍鞋、投擲鞋等)就夠,但在國際賽,裝備隨時可能會有遺失、壞掉等風險存在,所以我都會隨身帶著另一套裝備以備不時之需。」這些細節是來自多年征戰國際的經驗累積,當然也展現她對比賽的高度專業與準備周全的特質。
-
1998日本福岡亞錦賽馬君萍參與女子七項運動奪得銅牌。資料來源:馬君萍。
-
成功的關鍵:自律與堅持
談及長期維持高水準的秘訣,馬君萍認為「自律」是運動員最重要的特質。她表示:「我對自己的訓練要求很高,飲食、作息與體重控制都是關鍵,七項全能需要速度與爆發力,體重過重會影響成績,所以在當選手時我一直維持在63公斤。」她更強調,成功的運動員不只是靠天賦,而是來自長期的嚴格管理,「體重的穩定對成績影響極大,這些細節都是長年自律的結果。」這份高度紀律與專業態度,讓她能在高強度競爭中長期保持巔峰。
-
對年輕選手的期許
退役後,馬君萍持續關心田徑發展,對年輕選手有深厚的期待。她觀察到現在的年輕選手,「資源比我們那個時代多太多,但選手的自律卻反而下降。當年我們資源有限,但因為有限,所以珍惜機會、更拚命。」她提醒年輕選手:「現在的環境更好,大家應該更努力,不要被外界誘惑影響,專注於訓練,才能對得起自己的天賦與機會。」
-
1994廣島亞運馬君萍參與女子七項運動以5786分奪得銅牌。資料來源:馬君萍。
-
1990北京亞運馬君萍參與女子七項運動奪得銅牌。資料來源:馬君萍。
-
1994廣島亞運馬君萍參與女子七項運動以5786分奪得銅牌。資料來源:馬君萍。
-
1998曼谷亞運馬君萍參與女子七項運動獲得銅牌。資料來源:馬君萍。
-
1994廣島亞運馬君萍跳遠比賽釘鞋。資料來源:馬君萍。
-
1994廣島亞運馬君萍比賽服。資料來源:馬君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