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奧運會歷史專區
奧運年表
第30屆倫敦奧林匹克運動會
2012 第30屆倫敦奧林匹克運動會
我國舉重好手許淑淨勇奪女子53公斤級金牌,摘下我國女子舉重首面奧運金牌。 資料來源:中央通訊社影像空間。
2012倫敦奧運開幕式,我國掌旗官由舉重好手陳士杰擔任開幕掌旗官。 資料來源:中央通訊社影像空間。
2012倫敦奧運開幕,我國代表隊進場,由舉重好手陳士杰擔任掌旗官。 資料來源:中央通訊社影像空間。
我國桌球好手莊智淵出賽男子單打,獲得第4名的佳績。 資料來源:中央通訊社影像空間。
我國羽球好手簡毓瑾(右)、程文欣(左)出賽女子雙打拿下第5名的佳績。 資料來源:中央通訊社影像空間。
我國跆拳道好手楊淑君(右)出賽女子49公斤級。 資料來源:中央通訊社影像空間。
我國跆拳道好手曾櫟騁(紅)勇奪女子57公斤級銅牌。 資料來源:中央通訊社影像空間。
奧運會參賽國家及總人數
時間
2012
7.27 Fri—— 8.12 Sun
地點
英國倫敦
參加國家奧會數
204
總人數
10568
男性
5892
55.75%
女性
4676
44.25%
願景及會徽

2012倫敦奧運以「激勵一世代」(Inspire a Generation)為理念,期待透過運動競技點燃年輕世代對生命的熱情,並在過程中培養出自律與堅毅的奧運精神。本屆奧運也是繼1908年和1948年後,倫敦再次取得了奧運舉辦權,讓全世界再次聚焦在這座充滿歷史與創新的城市。

本屆奧運會徽跳脫出過往強調舉辦城市的慣例,以「2012」四個數字為發想,既易於理解又便於記憶。如此直觀的設計,除了能直接指向倫敦奧運的時間,也能跨越語言的限制,吸引各個年齡層的觀眾參與其中。會徽的數字採用大片粉紅色,並以鮮豔的黃色作為數字的陰影,形成強烈視覺對比。這種大膽的色彩運用不僅引人注目,更營造出一種充滿活力的氛圍,反映出倫敦的青春活力和奧運的蓬勃朝氣。

會徽設計不僅是倫敦奧運的象徵,也是對體育運動精神的全新詮釋,它融合了奧運傳統精神與當代年輕人的需求,彰顯出對未來的美好展望,鼓舞著每個人向著更美好的目標勇往直前。

吉祥物

2012倫敦奧運吉祥物是一隻名為「Wenlock」的獨眼生物,它的設計跳脫了過往以動物為主的設計主軸,為這座城市帶來全新的風貌。「Wenlock」的名字源於英國小鎮Much Wenlock,那裡正是現代奧運之父Coubertin創立現代奧運的靈感發源地。

根據兒童作家Michael Morpurgo所撰寫的吉祥物故事,「Wenlock」金屬外型是用建造倫敦奧林匹克體育場的最後一批鋼鐵滴製而成,額頭的形狀也和倫敦體育場的形狀相似,巧妙地連結了吉祥物與倫敦奧運。它的頭頂設有一個倫敦計程車的車燈,突顯了這座城市的活力與便利。它的眼睛是照相機的鏡頭,能夠拍下所有運動員在賽場上努力奮鬥的畫面,記錄下每一個精彩的時刻。

此外,「Wenlock」的兩隻手腕上掛著奧運五色手環,這些顏色象徵著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團結一心,追求共同的目標。而它頭頂上的三個尖角,則代表著站上領獎台的三位獲勝者,他們相互競爭,也分享著同一份榮耀。「Wenlock」不僅是一個可愛的吉祥物,更是一個承載著倫敦奧運精神的象徵,讓人們在歡慶運動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2012倫敦奧運吉祥物Wenlock

2012倫敦奧運吉祥物Wenlock

圖片說明:2012倫敦奧運吉祥物「Wenlock」上方有我國跆拳道好手曾櫟騁親筆簽名。資料來源:國立體育大學。

競賽運動種類

2012第30屆倫敦奧運,舉辦26個運動種類,包含水上運動、射箭、田徑、羽球、籃球、拳擊、輕艇、自由車、馬術、擊劍、足球、體操、手球、曲棍球、柔道、划船、帆船、射擊、桌球、跆拳道、網球、鐵人三項、排球、舉重、角力、現代五項。

我國代表隊參加種類

我國運動員參加14個運動種類,計有:水上運動、射箭、田徑、羽球、自由車、擊劍、柔道、划船、帆船、射擊、桌球、跆拳道、網球、舉重。

英雄榜
我國代表團人數比率、賽果
總人數
44
獎牌數
1
金牌
0
銀牌
1
銅牌
19
43.18%
25
56.82%
代表團名單
國際奧會執行委員 吳經國
貴賓 戴遐齡、蔣偉寧、陳建平
隨員 李雅君、古明芳
參賽項目 / 教練 / 選手 / 賽果
教練 蔡軒宇、李士宏
女子100公尺蛙式 陳怡娟 未晉級
女子200公尺蝶式 程琬容 未晉級
女子200公尺混合式 程琬容 未晉級
男子200公尺蝶式 許志傑 未晉級
教練 林政賢、倪大智、王裕斌
女子個人 雷千瑩 32強
女子個人 譚雅婷 16強
女子個人 林佳恩 32強
男子個人 陳宥辰 32強
男子個人 王正邦 32強
男子個人 郭振維 第8名
女子團體 林佳恩、雷千瑩、譚雅婷 第5名
男子團體 王正邦、郭振維、陳宥辰 16強
教練 江文俊、林錦明
女子鉛球 林家瑩 第26名
女子鐵餅 李文華 第22名
男子400公尺跨欄 陳傑 第21名
男子馬拉松 張嘉哲 第77名
男子跳遠 林靖軒 第33名
男子鉛球 張銘煌 第12名
教練 張政雄、廖焜標、廖國茂
女子單打 戴資穎 16強
女子單打 鄭韶婕 第5名
男子單打 許仁豪 未晉級
女子雙打 程文欣、簡毓瑾 第5名
男子雙打 方介民、李勝木 第5名
混合雙打 程文欣、陳宏麟 未晉級
教練 徐瑞德
女子個人全能賽 蕭美玉 第17名
女子公路集體計時賽(140㎞) 蕭美玉 第49名
教練 王忠強
女子個人銳劍 徐若庭 未晉級
教練 廖俊強
男子66公斤級 杜凱文 未晉級
教練 王慶堂
男子單人雙槳M1x 汪明輝 第26名
教練 Alexander John Mowday
男子風浪板RX:S型 張浩 第35名
教練 田兆枝、郭茂鍾
女子10公尺空氣手槍 田家榛 第27名
女子10公尺空氣手槍 余艾玟 第36名
女子25公尺空氣手槍 田家榛 第16名
女子不定向飛靶 林怡君 第10名
教練 許榮展、莊李貴美
女子單打 黃怡樺 未晉級
女子單打 陳思羽 未晉級
男子單打 莊智淵 第4名
教練 劉聰達、湯惠婷、宋景宏、周桂名
女子49公斤級 楊淑君 8強
女子57公斤級 曾櫟騁 銅牌
男子58公斤級 魏辰洋 8強
教練 連玉輝、謝子龍
女子單打 謝淑薇 未晉級
男子單打 盧彥勳 未晉級
女子雙打 謝淑薇、莊佳容 第5名
教練 林敬能、劉榮昌、蔡溫義
女子53公斤級 許淑淨 金牌
女子58公斤級 郭婞淳 第8名
女子69公斤級 黃釋緖 第7名
男子105+公斤級 陳士杰 第10名